
PRODUCT CLASSIFICATION
产品分类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可分为区域性监测点和专门性监测点两类。区域性监测点又可分为控制性监测点和辅助性监测点。控制性监测点一般是在供水勘探过程中选留下来作为长期监测的钻孔和专门施工的监测孔。它主要构成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和不同含水层组地下水动态特征的基本监测线。辅助性监测点属于面上均匀分布的点,一般选择机井民井即可。专门性监测点是指为某种或某些专门目的,如为了解某一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而布置的监测点,包括监测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监测地面沉降。监测海水入侵,监测某一污染源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等的监测点。监测点的密...
水位监测频率根据水动态变化幅度和监测点分类确定地下水位的监测频率。控制性监测点每五天监测一次(其中20%的点应按装自计水位计),监测日期一般要求为逢五逢十日。辅助性监测点可每十天或每月监测一次。在南方岩溶地区的监测频率:控制点每三天一次,雨季还要加密至每天监测二次。每1年要统测一次丰、枯水期的水位。水质监测频率一般每年采样两次,即在地下水的枯水期与丰水期各采一次。根据具体情况,采样次数可适当增加,在已了解水质变化规律的情况下也可1-2年采样一次。每3年进行一次监测点水质普查。...
我国地热资源遍布全国各地,据初步估算,全国主要沉积盆地距地表2000m以内储藏的地热能,相当于2500亿t标准煤的热量,可釆地热资源量约为33亿t标准煤,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全国每年可开发利用地热水总量约为68.45亿m3,折合每年3284.8万t标准煤的发热量。近年来,我国地热能的热利用发展较快,主要是热水供应及供暖、水源热菜和地源热菜供热、制冷等。截至2006年,我国每年直接利用的地热流体资源量已达4.457亿m3,居第1位,而且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2006年1月1R...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⑴。然而,由于我国煤矿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安全管理和安全科技水平等原因,煤矿的重大、特大事故时常发生[2]。热害是矿井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灾害之一,是矿井向深部发展不可避免的。在矿业发达的国家,热害问题出现的早。如南非矿井巳达到400m左右;印度、巴西的金属矿井有的已超过200m;苏联、西德。英、法等国超千米煤矿较多。另外,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水温高达50~9(rC。70年代,我国在千米深煤矿井下遇到的...
断裂构造因素渭河盆地位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祁吕贺兰山字形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这四大构造体系的交汇叠合部位,受其影响强烈,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其中超壳断裂就有三条,这些作为深层富氦水溶气运移通道的规模大,延伸广而深的断裂对其分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渭河盆地地热水溶气中的氦气主要为壳源成因混有很少量的幔源氦气,即氦气的主要源岩为深埋于地下的富铀花岗岩。在深部生成的氦气和其它元素,溶解在壳源深度的热流体中通过断裂构造向上运移,在到达盆地现代水循环极...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本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能源中惟一的地下矿藏,地热是可再生能源中现实并具竞争力的能源之一,目前已有110个国家在开发利用,成为油气等常规能源有力的补充。近5年来*地热能热利用年均增长约13%,2005年底,世界上已有24个国家建成高温地热资源的发电利用,总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占世界能源构成的近1%。国外地热研究已经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从以地球内部热状态为主要内容(热传导方程、...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体,它的内部拥有巨大的热源和很高的温度。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或不同盆地类型的热流场或地温梯度差异颇大,如新生代火山活动区的平均大地热流达90.43mW/m2,而前寒武纪基底仅有38.52niW7m2。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影响特定地区地温场的主要因素有大地构造性质、基底起伏、断裂构造、岩裝活动、岩层的导热率、地下水活动等。地温直接造成了深矿井“热害",也是其它动力灾害的诱因之一。据波兰、比利时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高温矿井的热源包括围岩放热和氧化放热...
淮北地区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矿区南部(祁南等地区)属北温带季风区海洋~大陆性气候。据宿州市气象局观测资料,本区气候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温和多东北风,夏季炎热多雨多东?东南风,冬季寒冷多北~西北风,大风速达18m/秒,平均风速约3rn/s,主导风向为东~东北风。;夏天炎热多雨,且多集中在7、8月份,年降雨量平均在800rnm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冻结期一般在十二月上旬至次年的2月中旬,冻土深可达19cm。高气温40.3°C(1988年7月8日),低气温为-2...
水文地质学是专门研究地下水的,门科学。我国虽然对地下水认识和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但真正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地下水调查研究,开端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有地质学家在江西、河南及南京等地区作地下水的调查研究,并著有论文或报告。水文地质学作为地质科学领域内一门独立的应用地质学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纵观我国水文地质的发展历史,总体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时期(20世纪前);初始时期(1900-1950年),开始应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地下水;奠基时期(1...
地下水系统包含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两种。1.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的含水岩系。一个含水系统往往由若干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弱透水层)组成,其中的相对隔水层并不影响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呈现统一水力。“含水系统”将传统的含水层、隔水层和弱透水岩层的概念和划分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含水系统具有统一的水力:存在于同一含水系统中的水是个统一的整体,在含水系统的任一部分加入(接受补给)或排出(排泄)水量,其影响均将波及整个含水系统。亦即,含水系统作为一个...